学校主页 | 工作动态 | 思想政治工作大讨论 | 文明建设 | 大学文化 | 学团在线 | 思政理论课 | 社科研究 | 先进典型 | 统一战线 | 普法园地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思想政治工作大讨论>>正文
在网络智能移动终端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研究
2018-01-18 08:25 傅文第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加强互联网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衍生出的新信息技术,其发展触角和表现形式,给人们的认识观念和生活秩序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网络中的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引导、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聚焦游戏化学习和智慧教育,扩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渠道和工作路径,通过重塑教育模式,在增加教育机会、提升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之间实现良好平衡,对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非网络时代,学校掌握着信息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或非交互性的内容灌输。在当今开放性网络化信息时代,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具有即时、便捷和开放等特点。  

1.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网民的迅速增加,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受到大众喜爱,契合网民接受信息习惯。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而这一年龄层大多为高校学生。因此,网络受众基础决定了高校必须重视网络化宣传教育,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充分用好网络手段,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加强阵地建设。网络传媒具有面向大众,直观、感性、快捷、互动等特点,比其他宣传手段更容易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技术,充分利用好网络移动终端(智能手机)这个平台,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顺应了新时期大学生学习交往方式的新需求、新变化

“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广泛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新闻阅读、个性化学习等“移动社群”逐渐增多,影响日益广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微信朋友圈社交用户使用率达到84.3%。微信朋友圈社交已成为人们交往的新形式。 

当今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智能化、个体化等“无形的手”的推动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宣传、灌输和引导等方式等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创新与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教育方式则是快速适应这些变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型升级和推进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二、适应学生精神活动与生活交往的实际

1.便捷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丰富了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现实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使用互联网最多的群体是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迎合了他们学习与生活的节奏、要求,满足了需要,上网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网络开发和各种形式、风格和内容的知识与教育的嵌入,大学生对网络接触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游戏、浏览信息和日常交流了,通过微课、慕课和慕秀等制作和网上传播,开展手机直播课堂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到各种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拓展着他们的视野。例如,学生可以登录相关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订阅自己所关心的资讯或接收时事新闻推送,通过智能化分析,网页还会根据个人浏览记录,向用户推送相关偏爱信息,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国家大事、时事动态及所关心的各种知识。 

2.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满足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要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以及网络产品,特别是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与交往需求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满足。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借助手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周围和天下事。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资源共享使得学生对于政治内容的学习更加便捷和实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呈现方式,利用课堂学习空余时间和其他零碎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收藏或下载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学习,教育和引导在无声无息中进行,适应了新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新特点,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3.网络的交互功能和隐匿性特征促使学生敢说真话,促进了师生情感交流,提高了教师话语的权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有针对性、分层次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学生问题。实践了解到,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联络,使教师的话学生爱听,入心、入脑,才能入行动,教育才能收到应有之义。网络社交则成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学生可以通过网名进行评论。以往“面对面”式的探讨,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沉默”,但网络下“背对背”式的评论却重新唤醒了“沉默的大多数”,激励了更多不愿“发声”的人渐渐说出心里话。通过网络虚拟社交,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结识了更多的人群,同时,学生还能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得到精神和情感的慰藉。 

三、适应新时期青年教师教育手段更新的新特点

1.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包容度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教育部调查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 45岁(不含)以下占69.83%,中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对待工作更拥有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同时在对待新鲜事物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关注性。他们既崇尚传统,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教育改革面临新信息技术巨大冲击的今天,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革命正在倒逼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系列微课教学、手机直播课堂、线上和线下混合的“双师课堂”、慕课和慕秀等,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而这些新生事物,青年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应用者,他们更愿意接受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等开展教育教学。 

2.青年教师与学生无代差,容易相互贴近,更容易走进学生心灵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与学生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新时期的学生交往方式呈现网络智能化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合了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移动虚拟化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更使得青年教师的教育手段得以更新。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仿、经历相同、所处的时代相近、价值观统一,有时代语言,高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发挥青年教师的知识引领、道德引导和发展引路的作用,与学生产生共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适应网络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1.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应有之义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智慧社会、数字中国,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照国家战略要求,加强互联网在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理论价值和实施策略研究,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2.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有助于高校学习型校园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指出,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更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要把握大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网络化建设,发挥智能移动终端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教育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  

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更加便捷高效地向高校学生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政治理论研究和学生服务内涵,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政治为首,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很难落实,因此,通过网络智能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与手段研究,不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需要,而且也是丰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选择。(作者系校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  

关闭窗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宣传统战部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