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工作动态 | 思想政治工作大讨论 | 文明建设 | 大学文化 | 学团在线 | 思政理论课 | 社科研究 | 先进典型 | 统一战线 | 普法园地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思想政治工作大讨论>>正文
用新思想武装高校师生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8-01-18 08:26 李和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文化力量。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这个核心要义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依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作出了深刻回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安排、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治、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概括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缜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院校,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高校党员干部必须提升政治素养、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在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中把准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偏、党的领导不能弱、教育政治属性不能变。高校党员干部加强政治修养和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是创新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模式、激发工作动力、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思想理论武装与业务素质提升、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工作开展结合不够、不深,是制约多数高校党员干部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关键因素,极大削弱了以思想引领推动工作科学发展的成效。高校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等院校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新期待与新需求,为中华民族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更多智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改革发展的实践上,坚持新发展理念,真正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必须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见成效,使其成为干部师生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一)全面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全覆盖”行动计划,切实把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必须全面系统、入脑入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务必学深学透、融会贯通。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要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支部组织生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与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风整顿专项活动紧密融合起来,覆盖全体师生员工,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习宣传。在高校开展“百千万”宣讲活动,即遴选100名知名专家组成宣讲团进行高校巡讲;撰写1000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重点文章;打造10000个学习示范课堂,做到班班通、人人懂。依托高校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和课题攻关,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全面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行动计划,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理论进入了一个丰收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期。正是教育理论的创新,指导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构成了科学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即习近平教育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高校2015年实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总结经验,深入开展“五进”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出版习近平教育思想相关书籍。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科,支持高校在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中设立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方向,招收相关方向研究生,培养理论研究人才。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在“四进四信”专题教学基础上,编写教材讲义,在本专科院校开设公共课,在研究生中开设“习近平教育思想专题研究课程”。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培训,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读本,分类组织编写辅导读本。

(三)全面实施“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从高校的职责和使命看,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黑龙江省委统一安排,积极推进作风整顿专项工作持续深化。按照教育部要求,把2018年作为“基层党建质量年”,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构建十大质量提升体系,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四)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改革攻坚”行动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管理制度。打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以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全面实施“加快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确保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包括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学科建设水平的现代化、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大学人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和文化的现代化。学科建设水平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学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最终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我们高校的办学要特别关注学科专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研制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中长期规划,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夯实基础。

(六)全面实施“文化传承创新”行动计划,以文育人,建设先进大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央对高校的新要求,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大学的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治理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学校发展质量和特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属性,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部门要站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高度,组织设计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工程,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部分高校过分注重硬实力和制度化管理而轻视文化发展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解决好历史积淀不足、文化定位缺失、文化内涵不深厚等制约多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引领,坚定大学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优化文化育人氛围,深化内涵建设,培育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双一流”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选择建设路径,适应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都是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在内涵、品位和精神气质上下功夫,需要在“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我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完成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才能牢牢把握办学方向,真正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应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自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来审视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高校领导体制的核心坚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基本依托,必须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真正把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使命。 

(二)必须注重大学和学科协调并进同向同行。建设“双一流”要注重大学和学科两个一流协调并进同步发展。建设一流的大学首要的是建设一流的学科,但是一流大学建设又不能简单等同于一流学科建设。应该结合实际,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力差别化发展。一流大学既可以是具有卓越科研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院校;既可以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小而精”的学院;既可以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大学,也可以是锐意变革、勇于创新的后起之秀;既可以致力于培养世界领袖,也可以专注于锻造工程巨匠。因此,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选择,有特有强、有交叉融合、有高点高峰,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说到底,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

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在评价体系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上许多学者在讨论评价标准:一个是人才汇聚,有天赋的教师、研究者和学生;二是丰富的资源,主要是投入和预算;三是规范的管理,重点体现在自由、自主和领导力。国内专家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背景下,提出5个方面: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术声誉和一流的社会服务。不同的评价体系都涉及以上这几个方面,但是权重不同。 

(三)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进步。建设“双一流”大学要注重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发挥“双一流”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建设方案搞成科研方案,不能把学科建设当成课题任务,不能把争创“双一流”看成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竞争和实力比拼。对是否属于一流的考核和评价,不能主要依据论文数、经费数,而要考虑大学和学科对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实际贡献。要重视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适应社会需要,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确实具有社会价值、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区位优势,设定差异化战略目标,激发地方政府、行业参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大学、政府与社会的动态联合,促进高等教育形成多元发展态势。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就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应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内涵式发展,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学校党委的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确保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开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作者系校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关闭窗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宣传统战部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