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双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的高校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如何指导、帮助“双困”学生顺利就业更是难点工作之一,所以认真对“双困”学生的帮扶办法进行探讨,并积极探索构建切实有效的帮扶援助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认真探索高校对“双困”学生的援助方法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困”学生的援助体系,是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学校、社会以及“双困”学生共同努力的事情。
(一)加强对“双困”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及时了解新生的家庭情况,准确掌握新生入学时的思想动态。对消极、抵触大学生活的新生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同时增加在公众场合对他们的认可和称赞,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同意识,使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新生尽量避免转化为高校的“双困”学生。
(二)加强对“双困”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校学生工作者一旦在对新生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失败,那么这部分新生就可能转化为潜在的“双困”学生。在简单的心理干预起不到作用的时候,高校学生工作者就要对这部分“潜在”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养。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增加他们在公众场所的表达机会,促进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消除自闭心理,减少胆怯。
(三)加强对“双困”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升入高年级后,除了继续加强心理疏导外,更要加强他们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双困”学生的分析和指导,根据他们的喜好,帮助他们规划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大家的就业技能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决心,以便促进“双困”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尝试建立“双困”学生预警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从这一点来说,只有从根本上加强对高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才能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双困”学生只有从低年级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双困”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彻底解决“双困”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筛选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筛选工作通常比较容易,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一直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可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电话核实以及现实表现等方法来评判贫困学生的贫困程度。但由于工作量大、信息真实性难以辨认,往往很难确认学生的困难程度。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采取更恰当的方法来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
(二)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判断出他们就业的难度主要从生理是否有缺陷、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较明确的就业目标。从以上的几个维度比较直观的可以判断出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单独谈话、调查问卷以及学生活动等方式进行筛选,初步确定就业困难的学生。
(三)对“双困”学生的预警
对已经确定的“双困”学生进行预警,预警的办法主要是以高校学生工作者、班级学生和家长三个群体,形成高校学生工作者、班级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合力,对“双困”学生进行帮扶。有针对性的对“双困”学生进行引导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升入高年级之后能具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时,也能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双困”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双困”学生帮扶的意义
有一部分“双困”学生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进行,辅导员不断的开导和引导,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变得积极、阳光起来,这部分“双困”学生在毕业时将不再是就业困难的学生。而大多数的“双困”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更多的是减缓心理负担,减轻了心理压力和矛盾,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带领他们去就业基地实习、加强就业技能培养等方式提高“双困”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同学们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冷大勇系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傅博思远系药学院辅导员)